社区疫情防控具体做法

社区防控疫情的做法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居民个人防护

非必要不远行,戴口罩,勤洗手,使用公筷和分餐制。

合理饮食,适量运动,增强体质,适当储备口罩、洗手液和消毒剂等防疫物资。

老年人、慢性病患者、孕妇、儿童等人群尽量少去人员密集场所。

家中家外常消毒,勤通风,家用餐具常高温消毒。

出入社区主动出示健康码,主动配合测温、登记等管理措施。

减少聚集,少串门、少聚集,避免人群聚集。

及时就诊,出现症状时应及时按规范程序就诊,并主动告知14天活动轨迹及接触史,就医途中全程佩戴口罩,避免乘坐公共交通工具。

社区工作人员防护

及时全程接种新冠病毒疫苗,接种后仍需注意个人防护。

每日进行自我健康监测,出现发热、咳嗽等可疑症状时,及时规范就医。

积极参加培训学习,掌握基本防控知识和应急处置流程。

注意个人卫生,避免用未清洁的手触摸口、眼、鼻,打喷嚏、咳嗽时用纸巾遮住口、鼻或采用肘臂遮挡。

工作期间与他人保持安全距离,佩戴一次性使用医用口罩、医用外科口罩或以上防护等级口罩,口罩弄湿或弄脏后及时更换。

社区环境管理

制定社区疫情防控工作总体方案和突发疫情应对工作方案,明确责任主体、健全组织体系、细化防控措施。

根据当地党委、政府统一部署,储备防疫物资并组织应急演练。

落实属地、部门、单位、个人“四方责任”,实施网格化管理,责任落实到人。

社区内办公区域、办事服务区域和室内公共活动区域加强通风换气。

保持社区环境清洁卫生,垃圾做到“日产日清”,垃圾点、公共厕所、电梯间等重点场所每日进行清洁后消毒。

减少社区居民聚集性活动,通过海报、电子屏和宣传栏等加强新冠肺炎防控知识宣传,提高社区居民防范意识。

应急响应

当出现新冠肺炎确诊病例、疑似病例和无症状感染者时,在当地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的指导下,对相关场所进行终末消毒。

社区应建立专门的疫情防控领导小组,制定详细的工作方案和应急预案,明确各成员的职责与分工,确保防控工作有条不紊地进行。

人员管控

实施严格的人员管控措施,限制人员流动和聚集,如设置岗哨检查站,对进出人员进行体温检测、健康码查验等。

严格限制大型聚集性活动,倡导喜事缓办、丧事简办、宴请不办,减少人员聚集带来的传播风险。

环境卫生管理

保持社区环境清洁卫生,垃圾做到“日产日清”,垃圾点、电梯间等重点场所需要每天进行消杀。

居民乘坐电梯时要戴好口罩,尽量选择人少的时候乘坐,并与他人保持一定距离,站立时方向要相互错开,不要面面相对。

通过以上措施,可以有效阻断疫情的传播,保障社区居民的健康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