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餐饮公司的法律法规
关于餐饮公司的法律规定主要涉及以下几个方面:
经营范围与登记
餐饮公司的经营范围主要包括食堂承包、食堂托管、餐饮管理、食堂管理、营养配餐、蔬菜粮油副食品配送、厨房设计、食堂保洁、餐饮服务等。
公司营业执照应当载明公司的名称、住所、注册资本、经营范围、法定代表人姓名等事项。
劳动合同与社保
餐饮业的劳动合同应遵循《劳动合同法》的规定,用人单位需保障劳动者的身体健康,并依法缴纳社会保险。
食品安全与卫生
餐饮公司需遵守《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餐饮服务通用卫生规范》(GB31654-2021),对每餐次或批次的易腐食品成品进行留样,每个品种的留样量应不少于125克。
餐饮经营者应严格按照法律、法规和规章的有关规定从事经营活动,建立健全各项制度,积极贯彻国家和行业有关经营管理、产品、服务等方面的标准。
环境保护与资源节约
餐饮企业需进行垃圾分类,投放不同的垃圾桶中,并遵循《清洁生产促进法》对生产工艺和设备提出环保要求。
餐饮经营者应建立节俭消费提醒提示制度,并在醒目位置张贴节约标识,贯彻节约用餐、文明用餐标准。
价格与收费
餐饮单位应严格执行明码标价规定,所有收费商品或项目都应当在店面、菜牌、点餐小程序等显著地方明确标示商品和服务的价格、计价单位和收费标准。
禁止餐饮经营者设置最低消费。
外送服务
提供外送服务的餐饮经营者,应当建立健全相应的服务流程,并明示提供外送服务的时间、外送范围以及收费标准。
促销活动
餐饮经营者开展促销活动时,应当明示促销内容,包括促销原因、促销方式、促销规则、促销期限、促销商品的范围,以及相关限制性条件。
顾客投诉与突发事件处理
餐饮经营者应当建立健全顾客投诉制度,明确具体部门或人员受理、处理消费者投诉。投诉的受理、转交以及处理结果应当通知投诉者。
餐饮经营者应当建立健全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应对机制,明确职责分工,落实责任。发生突发事件时,应当立即启动应急处理工作程序并及时向政府有关部门报告事件情况及处理结果。
信用记录与监督管理
县级以上地方商务主管部门应当建立或委托相关机构建立经营者及其负责人、高层管理人员信用记录,将其纳入国家统一的信用信息平台,并依法向社会公开严重违法失信行为。
商务、价格等主管部门依照法律法规、规章及有关规定,在各自职责范围内对餐饮业经营行为进行监督管理。
法律责任
对于餐饮经营者违反管理办法的行为,法律法规及规章有规定的,商务主管部门可提请有关部门依法处罚;没有规定的,由商务主管部门责令限期改正,其中有违法所得的,可处违法所得3倍以下罚款,但最高不超过3万元;没有违法所得的,可处1万元以下罚款;对涉嫌犯罪的,依法移送司法机关处理。
综上所述,餐饮公司在运营过程中需严格遵守上述法律法规,确保食品安全、卫生,维护消费者和员工的合法权益,同时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