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住区景观设计要点
居住区景观设计指引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顺应地形,依山就势
结合地形条件进行设计,根据地形坡级安排各功能分区。
对各种活动内容进行划分,形成独特的居住区景观。
若原有地形起伏,建筑正负零标高随地形起伏,建筑群之间以台阶或坡道连接,并布置水景及雕塑或廊架设计。
若基地内地形平坦,可小范围改造地形创造微地形,结合植物布置丰富竖向层次。
步道设计
步道宜窄,以曲代直,使步道更贴近人的尺度。
步道两旁应种植乔灌木,每隔一定距离设置座椅或亭廊,并布置尺度宜人的雕塑。
线性婉转的道路使人们步行速度减慢,更加关注景观空间内的细节,从而放松心情。
广场设计
广场宜小,化整为零,分置在绿色组团中,使其更好地融于自然。
广场的形式不应过于追求场地本身形式的完整,而应结合绿化设计,运用树阵化整为零,获得更多的绿茵并使广场形式美感得到加强。
整体风格与空间组织
景观设计必须呼应居住区设计整体风格的主题,硬质景观与绿化等软质景观相协调。
根据空间的开放度和私密性组织空间,公共空间追求开阔、大方、闲适的效果,私密空间体现幽静、浪漫、温馨。
地方特征与现代材料
景观设计要充分体现地方特征和基地的自然特色,利用地形地貌特点,塑造富有创意和个性的景观空间。
选用当地常见材料,体现当地自然特色,并注意材料的特性和本色,同时重视色彩的表现和运行维护的方便性。
点线面相结合
环境景观中的点、线、面元素相互交织,形成有序的空间网络。
亲地空间、亲水空间、亲绿空间和亲子空间等,增加居民接触自然的机会,创造多样化的室外活动和屋顶花园。
生态与节能
遵循生态原则,注重节能节材合理用地,利用自然光和通风,减少人工照明和空调的使用。
采用可持续材料和节能技术,确保环境景观的长期维护和使用寿命。
公共绿地指标
根据居住人口规模,公共绿地指标应达到一定标准,如组团级不少于0.5m²/人,小区不少于1m²/人,居住区不少于1.5m²/人。
绿地率新区建设应≥30%,旧区改造宜≥25%,种植成活率≥98%。
人本关怀与实用性
设计过程应分为前期调研、设计策划和具体施工维管,确保设计满足经济社会效益的最大化,提供温馨舒适的生活环境。
重视居民参与和意见收集,使环境景观建设更符合居民需求。
避免过度设计
在路网设计中,避免过于追求形式导致道路弯曲复杂失去便捷性。
选择合适的路面材料,确保居民在使用过程中的安全和舒适性。
这些指引旨在创造宜居、美观且功能齐全的居住区环境,同时注重生态和可持续性,满足居民的生活需求和审美期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