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杨家祠堂简介
杨家祠,位于广州市越秀区越华路116号,是一座具有丰富历史意义的古建筑。它始建于清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坐北朝南,是一座前后二进的古建筑,现存前座部分。前座面阔13米,进深9.5米,原是珠海北山杨氏家族在广州设立的宗族祠,后成为杨氏子弟到广州读书应试的寓所。为纪念珠海北山杨氏家族的开宗之祖杨泗儒,杨家祠又被称为“泗儒书室”。
1918年,杨氏后人杨匏安举家迁居杨家祠,以教师和报刊作家身份投身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时期,杨匏安集中发表了一系列介绍马克思主义的文章,成为华南地区传播马克思主义第一人,与李大钊齐名,有“北李南杨”之称。1921年,杨匏安加入中国共产党,成为中共广东早期党员之一。他组织过学生运动、粤汉铁路工人大罢工等革命活动,曾任中共广东区委监察委员,当选过中共中央委员、中央监察委员,策应过南昌起义等。后来,杨家祠成为广州党、团组织的重要活动据点,中国共产党早期的会议很多在此地召开,许多重要领导人在杨家祠工作活动过。这段时期,杨家祠拥有多重身份:中国共产党广州早期组织活动点、中共广东区委活动场所、中共三大筹备联络处、外地来穗中共党员医疗点等。杨匏安还曾在杨家祠开办注音字母训练班,掩护中国共产党革命活动。
1929年,杨匏安在上海参与中国共产党的报刊出版工作。期间编译出版20余万字的《西洋史要》,成为中国最早用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编写的西洋史著作;以王纯一为署名翻译列宁和拉比杜斯合著的《地租论》,传播马克思主义真谛。1931年,杨匏安因叛徒出卖被国民党反动派逮捕于上海家中,同年被秘密枪杀,年仅35岁。
杨家祠不仅是杨氏家族的重要宗祠,更是中国革命的见证者。如今,它已被列为广州市文物保护单位,并在2015年8月19日被广州市人民政府公布为第八批广州市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范围包括东至东侧相邻3、4层楼西边线,南至南侧相邻2层建筑北边线,北至北侧相邻6层建筑南边线,西至西侧相邻1层建筑西边线。建设控制地带则包括东至珠江国际大厦西侧规划路西边线,北从保护范围外延约15米,南至越华路规划路北边线,西至雅兰酒店9层建筑东墙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