场地测绘的要求有哪些
场地测绘技术要求通常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对已知点的要求
图幅内的GPS点、三角点、小三角点、解析图根点的数量及分布应满足碎部测图的需要,其间距应略小于相应比例尺最大视距的2倍。
若个别地方不能满足要求,可按规范允许的增补测站点的方法予以增补。
对碎部点的要求
地形描述依据一定数量的碎部点进行,碎部点多少视实地情况及其比例尺大小而定。
为保证图上地形与实地地形的相似性,对地形点的最大间距和点位精度也有相应规定,具体需参照现行规范。
对高程注记点的要求
地形图上高程注记点应分布均匀,地貌变化较大的地区应适当加密。
特定地形地貌如山顶、鞍部、山脊、山脚等应测高程注记点。
城市建筑区高程注记点应测设在街道中心线、建筑物墙基脚等位置。
当基本等高距为0.5m时,高程注记点注至厘米;大于0.5m时注至分米。
对综合取舍的要求
由于地面上地物种类繁多,不可能全部如实地描绘于图上,因此必须按规范要求综合取舍。
1:500~1:2000的地形图基本上属于依比例尺测图,图上能显示的地物、地貌应尽量显示,综合取舍问题较少。
建设场地及其周边区域的测绘
需涵盖建设场地本身及其邻近地段,确保对可能影响工程建设的所有地质因素进行全面评估。
建筑物类型与规模的测绘
根据拟建建筑物的具体类型和规模,确定测绘的详细程度和范围。大型或复杂建筑物可能需要更广泛的测绘区域。
设计阶段需求的测绘
不同设计阶段(如可行性研究、初步设计、详细设计等)对地质信息的详细程度要求不同,因此测绘范围也应相应调整。
工程地质条件的测绘
考虑地质条件的复杂程度,如地层分布、地质构造、地貌特征等,以及这些条件对工程建设可能产生的影响。
工程地质现象影响范围的评估
评估工程建设可能引发的地质现象(如滑坡、沉降等)及其潜在影响范围。
不良地质作用的识别
识别并确定影响工程建设的不良地质作用(如断层、软弱夹层等)的发育阶段和分布范围。
临近区重要性的考虑
对查明测区地层、地质构造、地貌单元等问题有重要意义的临近区域也应纳入测绘范围。
地质条件复杂性的应对
在地质条件特别复杂的地区,可适当扩大测绘范围,以确保工程安全。
工程地质测绘比例尺的选择
小比例尺(1:5000~1:50000)适用于可行性研究勘察(选址勘察)阶段。
中比例尺(1:2000~1:5000)适用于初步勘察阶段。
大比例尺(1:500~1:2000)适用于详细勘察阶段或地质条件复杂且建筑物重要性高时。
这些技术要求旨在确保场地测绘的准确性和可靠性,以满足工程建设和城市规划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