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歌舞伎的文献综述

日本歌舞伎的文献综述

日本歌舞伎是一种历史悠久的表演艺术,起源于17世纪的日本,具有独特的风格,融合了歌、舞、演剧三种元素。以下是对日本歌舞伎的文献综述:

起源与发展

创始人:歌舞伎的创始人是阿国,一位关西岛根县出云大社的女祭司。她为了规劝人们捐资修缮神社,组织了一个以女性为中心的歌舞团,并创作了《茶馆老板娘》等简单故事情节的舞蹈。

初期发展:歌舞伎最初是女扮男装的表演,并逐渐发展成为包含简单故事情节的宗教舞蹈。在庆长年间(1596年-1615年),这种表演形式在京都极为盛行。

中期发展:随着时间的发展,歌舞伎经历了从“游女歌舞伎”到“若众歌舞伎”,再到“野郎歌舞伎”的演变过程。其中,“游女歌舞伎”主要由女性演员表演,而“若众歌舞伎”则加入了男性演员,并因与观众发生同性恋情等问题被禁止。最终,“野郎歌舞伎”成为主流,演员剃掉前发,以成年男性形象出现。

黄金时代:歌舞伎的“元禄歌舞伎”时代被认为是其发展的黄金时期,这一时期的歌舞伎在京都、江户(现东京)和大版等地极为流行,吸收了各个时代的艺能,并确立了高度的演技。

现代歌舞伎

表演特点:现代日本歌舞伎保留了传统的华丽服装和化妆,演员均为男性。表演内容主要分为歌舞伎狂言和歌舞伎舞蹈,其中狂言根据内容分为“时代物”和“世话物”。

非物质文化遗产:1965年,歌舞伎被评为日本非物质文化遗产,这进一步凸显了其在日本文化中的重要地位。

研究与文献

文献参考:关于歌舞伎的研究和文献众多,包括但不限于家永三郎的《日本文化史》等。这些文献提供了对歌舞伎起源、发展、文化意义及其在日本社会中的地位的深入分析。

以上综述基于历史文献和研究成果,展示了日本歌舞伎从诞生到成熟,再到成为日本文化象征的过程。这一艺术形式不仅在日本,也在全世界享有盛誉,成为日本文化的一个重要代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