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标准
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标准
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标准旨在规范教师在教育教学和专业发展中有效应用信息技术,提升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以下是该标准的一些关键内容:
基本内容
技术素养
理解信息技术对改进课堂教学的作用,具有主动运用信息技术优化课堂教学的意识。
了解信息时代对人才培养的新要求,具有主动探索和运用信息技术变革学生学习方式的意识。
了解多媒体教学环境的类型与功能,熟练操作常用设备。
掌握互联网、移动设备及其他新技术的常用操作,了解其对教育教学的支持作用。
了解与教学相关的通用软件及学科软件的功能及特点,并能熟练应用。
计划与准备
制定合理的信息技术教学计划,准备必要的教学资源。
组织与管理
组织学生利用信息技术进行自主、合作、探究等学习活动。
管理信息技术教学过程,确保教学目标的实现。
评估与诊断
利用信息技术进行学生学习情况的评估和诊断。
学习与发展
教师通过信息技术进行自我提升和专业发展。
初级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标准
硬件操作技能
了解和掌握计算机的基本功能和操作。
掌握常用计算机输入、输出设备的基本操作。
了解计算机硬件系统的基本组成与结构。
能够正确开关计算机,使用校内外的电教教学设备。
软件使用技能
熟悉常用计算机操作系统用户界面和基本操作。
掌握一种汉字输入法,每分钟可输入15个汉字。
掌握在计算机上新建、重命名文件夹及复制、粘贴、删除、移动文件等操作。
会使用WinRAR、WinZip等压缩软件进行文件压缩。
目标和意义
该标准是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养、培训和测评工作的基本依据,旨在帮助教师适应信息化社会,提升教学效果,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实施建议
各地教育部门应结合实际情况,认真贯彻执行该标准。
教师应不断提升自身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以适应教育改革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