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点糕点的典故
关于西点的典故,有以下几种说法:
提拉米苏
二战时期的故事:一个意大利士兵即将开赴战场,家里没有食物,他的妻子将剩下的饼干和面包全部做进了一个糕点里,这个糕点就是提拉米苏。提拉米苏在意大利文里意为“带我走”,不仅带走美味,还有爱和幸福。
蛋挞
葡萄牙修道院:大约在1700年代,葡萄牙的修道院里,蛋清被用作浆洗衣服的淀粉浆,留下了很多蛋黄。修道士们用这些蛋黄和糖制作出了葡挞,这款甜点后来享誉世界。
英式与葡式蛋挞:在香港,蛋挞是英式的;在澳门,蛋挞是葡式的。据说在1920年代,英国人将蛋挞带到广州,并在几年后一家当地餐馆将蛋挞里的黄油改成了猪油,形成了自己的招牌点心。
萨其玛
满族将军的故事:清朝在广州任职的一位满族将军,姓萨,喜爱骑马打猎。每次打猎后都要吃点心,有一次他要求厨师做点新鲜的玩意儿,结果厨师不小心将沾上蛋液的点心炸碎了。将军吃了之后满意,问起点心名字,厨师回答“杀骑马”,将军误听为“萨骑马”,于是萨其玛得名。
方形小蛋糕
古老的宗教神话:蛋糕最早是古老宗教神话与奇迹式迷信的象征。早期的经贸路线使异国香料和原料传入欧洲,蛋糕逐渐成为贵族和僧侣的专享。十字军东征后,士兵和阿拉伯商人将香料和食谱带回欧洲,促进了蛋糕的发展。
波尔多可丽露
波尔多的修道院:可丽露的起源可以追溯到18世纪以前的法国西南部大城波尔多的亚农希亚德修道院。最初是以棒子卷起擀成薄片的面皮,再用猪油炸过,称为“canelats”或“canelets”。修女们通过贩卖这款点心帮助贫苦人家。
这些典故不仅展示了西点的美味,还蕴含了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