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西点起源

中国西点的来历可以追溯到 鸦片战争以后,当时上海、天津等地出现了和中式点心共存的西点。西式糕点,顾名思义,是由国外引入的糕点,欧洲是西点的主要发源地。

早期传入

明朝万历年间,意大利天主教利玛窦神父在来华过程中将面包生产技术传入中国沿海的大城市,如上海、广州等,这被认为是西点最早传入中国的时间。

明清之际,寓居北京的汤若望神父用蜂蜜、鸡蛋、麦粉为原料制作“西洋饼”,款待达官贵人。

近现代发展

鸦片战争之后,随着西方文化的传入,西式点心在中国逐渐流行,甚至一度成为国人高级感的象征。

1920年代,英国人将蛋挞带到广州,并在几年后一家当地餐馆将其改良为适合中国口味的点心。

1940和1950年代,改编版的蛋挞进入香港高档咖啡馆,并逐渐在广东和香港流传开来。

传播途径

西点烘焙最先盛行于欧洲,后通过日本、台湾进入中国大陆,一开始主要在五星级宾馆里生产制作,供给外国友人餐用。

现代流行

当前,烘焙业在欧美十分发达,西点制作不仅是烹饪的组成部分,还是独立于西餐烹调之外的一种庞大食品加工行业。西点的制作技术和品种已经非常成熟,深受中国人喜爱。

综上所述,中国西点的来历是由国外引入,并随着西方文化的传播逐渐在中国流行开来。从早期的传教士到近代的进出口贸易,再到现代化的生产技术和市场推广,西点已经成为中国饮食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