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药在药品监管方面的政策有哪些?

随着全球化的发展,越来越多的药品跨国销售,翻译药作为一种特殊药品形式,在我国药品监管方面也引起了广泛关注。翻译药,即在我国境内生产、使用与国外已上市药品相同或相似的药品,其监管政策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注册审批

  1. 翻译药注册申请:根据《药品注册管理办法》,翻译药注册申请人应向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提交以下资料:

(1)药品注册申请表;

(2)药品生产许可证、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GMP)认证证书;

(3)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GMP)符合性证明;

(4)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GMP)自查报告;

(5)药品注册检验报告;

(6)药品说明书、标签、包装材料;

(7)药品生产企业的质量管理文件;

(8)药品生产企业的生产、质量、检验、销售等管理制度;

(9)药品生产企业的生产设备、工艺流程、质量控制等方面的说明;

(10)药品注册申请人的其他证明材料。


  1. 翻译药注册审批流程:翻译药注册审批流程与国产药品基本一致,主要包括以下环节:

(1)申请受理;

(2)形式审查;

(3)技术审评;

(4)生产现场检查;

(5)生产批件发放;

(6)药品上市。

二、生产管理

  1. 生产许可证:翻译药生产企业应取得《药品生产许可证》,并按照GMP要求进行生产。

  2. 原料药:翻译药生产所使用的原料药应与国外已上市药品相同或相似,且符合我国相关质量标准。

  3. 生产工艺:翻译药生产工艺应与国外已上市药品相同或相似,确保药品质量稳定。

  4. 质量控制:翻译药生产企业应建立完善的质量控制体系,确保药品质量符合国家标准。

  5. 产品追溯:翻译药生产企业应建立产品追溯体系,确保药品来源、生产、销售全过程可追溯。

三、销售管理

  1. 销售许可证:翻译药销售企业应取得《药品经营许可证》,并按照GSP要求进行销售。

  2. 药品说明书:翻译药说明书应与国外已上市药品相同或相似,并符合我国相关要求。

  3. 药品标签:翻译药标签应与国外已上市药品相同或相似,并符合我国相关要求。

  4. 药品包装:翻译药包装应与国外已上市药品相同或相似,并符合我国相关要求。

  5. 药品价格:翻译药价格应合理,不得高于国内已上市同品种药品。

四、不良反应监测与风险管理

  1. 不良反应监测:翻译药生产企业应建立不良反应监测体系,对药品上市后不良反应进行监测。

  2. 风险管理:翻译药生产企业应定期对药品进行风险评估,采取相应措施降低风险。

  3. 信息通报:翻译药生产企业应按照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的要求,及时向相关部门通报药品不良反应信息。

总之,我国对翻译药在药品监管方面的政策主要包括注册审批、生产管理、销售管理、不良反应监测与风险管理等方面。这些政策旨在确保翻译药质量、安全、有效,为我国医药市场提供更多优质药品。

猜你喜欢:医药翻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