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测绘行业发展历史

我国测绘历史发展经历了以下阶段:

1979年前:模拟产品不寻常

新中国成立初期:

建立了1954北京坐标系,1973年国家测绘总局重组后,基础测绘工作陆续恢复,至1975年基本完成全国天文大地网的野外测量和国家第一期精密水准网(国家一、二等水准网)。

高程测量:1975年,我国测绘工作者对珠峰进行了高程测量,海拔8848.13米这一数据得到全世界的认可。

地形图施测:1958至1969年,国家局累计完成1:1万比例尺地形图测绘15020幅,面积达38万多平方公里,1973年国家测绘总局重建后又陆续测绘14429幅,面积约37万平方公里。

80年代:数字产品逞英豪

数字化测绘:

1982年完成全国一、二等天文大地网布测和平差,建成国家平面控制网,建立了1980国家大地坐标系统——西安坐标系,精度更高。1984年建成国家一等水准网,1988年建成总里程13.6万公里的国家二等水准网,并建立了1985国家高程系统。1984年至1985年建成1985国家重力基本网,密度和精度大幅提高。

90年代至今:信息测绘

信息化测绘:

21世纪以来,互联网和信息技术的进一步发展使我国的测绘技术又进入到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这个信息化测绘的核心是实现实时有效的地理信息综合服务,强调数据采集内容的多元化和专业化,特别是对地理信息的综合分析与深层次应用。

党领导测绘事业发展的历程

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测绘事业的初创:

新中国成立之初,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测绘工作,1956年1月,国家测绘总局成立并作为国务院直属机构,随后逐步建立健全了国家和省(自治区、直辖市)两级测绘管理体制。测绘法规是国家测绘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的制度性保障,1955年12月,国务院颁布了《关于长期保护测量标志的命令》,这是新中国第一个测绘法规文件。

古代测绘技术的起源与发展

古代:

测绘技术起源于水利和农业,古人用脚步丈量土地,用石块标记方位。据《史记·夏本纪》记载,大禹治水时使用了测量工具。公元前5世纪,古希腊科学家首次推算出地球子午圈周长,并根据经纬线网绘制出世界地图。17世纪,望远镜的发明和三角测量法的提出催生了经纬仪;19世纪,最小二乘法奠定了测绘数据处理技术发展的基础,摄影测量方法开始出现。20世纪初,航空技术的飞跃带来了自动连续航空摄影机,产生了航空摄影测量技术。

中国地图测绘的主要成就

秦代:

大型地形模型图的制作。

东晋:裴秀的“制图六体”。

宋代:石刻《禹迹图》和地形模型图。

元代:朱思本的画方地图《舆地图》和札马鲁丁的世界第一个地球仪。

这些阶段和成就展示了我国测绘技术从模拟到数字,再到信息化的的发展历程,以及在各个历史时期的重要突破和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