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最原始厨具
中国最原始的厨具包括以下几种:
灶:
最原始的灶是在土地上挖成的土坑,直接在土坑内或再于其上悬挂其他器具进行烹饪。这种灶坑在新石器时代广为流行,并发展为后世的用土或砖垒砌成的不可移动的灶,至今仍在广大农村普遍使用。新石器时代中期发明了可移动的单体陶灶,为商周秦汉各代所继承,并发展出了铜或铁铸成的炉灶。
鼎:
鼎是古代中国用以烹煮肉和盛贮肉类的器具。最初的鼎是由远古时期陶制的食具演变而来的,即是由釜、陶支脚和灶的组合而成的。鼎的三条腿便是灶口和支架,腹下烧火,可以熬煮油烹食物。新石器时代的鼎均为圆形陶质,商周时期盛行青铜鼎,有圆形三足,也有方形四足。
鬲:
鬲是一种煮饭用的炊器,形状一般为侈口(口沿外倾),有三个中空的足,便于炊煮加热。青铜鬲流行于商代至春秋时期。到了战国时期,由于灶台的广泛应用,鬲的功能失去了意义,取而代之的是釜。
甑:
甑是古代陶制炊器,圆形,底有方孔或圆孔,有的在器壁近底处也有孔,置于鼎、釜等上面蒸食物用。仰韶文化半坡遗址中已有出土。甑只有和鬲、鼎、釜等炊具组合起来才能使用,相当于现在的蒸锅。
釜:
釜实际就是圜底的锅,产生于新石器时代中期。商周时期有铜釜,秦汉以后则有铁釜,带耳的铁釜或铜釜叫鍪。釜口也是圆形的,和现代的“锅”非常接近,可以用来煮、炒、炸、煎。
甗:
甗是饪食器和礼器,流行于商至汉代,造型分上下两部分。上部用以盛放食物,称为甑,甑底是一有穿孔的箅,以利于蒸汽通过;下部是鬲,用以煮水,高足间可烧火加热。
鬶:
鬶是一种炊、饮两用的陶制器具,形制与鬲相似,口部有槽型的“流”,也称作“喙”,有三足。主要用于炖煮羹汤镬温酒,做好后作为餐具直接端上筵席。这种器具主要流行于新石器时代。
这些厨具在不同时期有着不同的形态和功能,但它们共同的特点是都与火源相结合,用于烹煮食物。从最初的土坑灶到后来的铜铁炉灶,这些厨具的演变见证了中国古代烹饪技术的发展。